新闻资讯

2012年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建议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0-27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泥产能在2011年年末已经达到29亿吨(熟料产能接近17亿吨)。如果考虑到目前仍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所形成的能力及落后产能的淘汰,2015年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30亿吨(熟料产能18亿吨)以上。中国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已不是阶段性的过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这为当前水泥行业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

 

  根据对我国水泥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未来5年~8年我国将达到水泥消费峰值,我国水泥最大市场需求量为23.5亿吨~25.1亿吨。在达到水泥消费峰值后的5年~15年内,水泥消费将下降至15亿吨左右的稳定需求水平。与2000年以来水泥行业一直存在的产能相对过剩不同,我国水泥行业已经面临产能长期绝对过剩的市场环境。

 

  业内有关人士已就水泥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发表了各种意见,本文旨在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全面提升我国水泥企业发展能力和优化我国水泥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内在品质方面提出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全面提升我国水泥企业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发展能力即企业做强做大的能力,是指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企业业态、产业链拓展、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市场控制和规模扩张等方面所拥有的竞争能力。我国水泥企业发展能力的普遍状况,体现了我国水泥行业的总体发展能力。

 

  我国水泥行业长期以来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实现行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整个水泥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强,以水泥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为根本特征,未能充分体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价格竞争仍然是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式;全行业在思想观念上未能实现从做产品到做能力的的转变。

 

  1.找准着力点提升水泥企业在市场过剩条件下的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来体现,更多是通过企业资源的可靠性、资产质量、战略和管理水平、研发能力、营销和服务模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来体现,而这一点恰恰为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所忽视。我国排名前十的水泥生产企业尽管水泥产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顶尖水泥企业的权威排名中仍榜上无名,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不能单单归结于西方的傲慢,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自身的差距。

 

  做强能力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是水泥企业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延长产业链的基础。我国水泥企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欠缺较多,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研发中心对本企业水泥产品的应用进行专门研究,很少有企业开发出以本企业水泥产品为基础的适合各种工程要求的混凝土产品和水泥制品。其相对应的结果是,我国水泥及关联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世界顶尖水泥公司均致力于水泥产业链的经营。不仅关注水泥产品的质量,更关注水泥产品的应用。事实证明,如果水泥企业不具备对产品生产技术、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外加剂应用等方面全面研发、应用能力,就不能说企业拥有了在该领域立足、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作为高度资源依赖型产业,对资源的掌控是水泥企业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迅速把握行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共性化技术的是企业取得发展先机的重要环节。

 

  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是水泥企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实现以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为驱动、以包括水泥产品和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为支撑的U型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我国水泥企业追寻的目标。在水泥产品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2.向全产业链发展应成为企业做强能力的必然选择

 

  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水泥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支撑主业发展。对砂石骨料、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等纵向发展的整合应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水泥上游的建筑骨料行业是一个基本上完全分散但充满前景的产业,可以预期未来水泥企业将主导砂石行业结构调整。水泥企业进入建筑骨料行业不但可以解决原材料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实现规模化开采,改变当前骨料粗放掠夺式开采,更加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义。水泥企业在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有水泥业务作为支撑,一般情况下,水泥-混凝土一体化的混凝土企业盈利将好于单一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产业链向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延伸必须成为水泥行业关注的新焦点,成为水泥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抓住机遇增强市场控制力

 

  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环境,应成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整合区域市场面临的良好机遇。在当前产业形势下,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有理由进一步加快,这对提高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改善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这种兼并重组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符合市场规则来进行的兼并重组,单纯依托政策上的支持来实现规模的扩张,而没有实现资产的同步优化,以及现代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深度植入,并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兼并重组,既无益于企业,也无益于我国水泥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下,大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完全可能。类似Holcim收购Bluecircue的强强并购行为在我国是可以期待的。预计我国水泥产业大企业格局将在“十二五”期间大致形成,在2016~2020年左右得到固定。

 

  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1.新的发展形势为产业结构优化赋予新的含义

 

  水泥产业在致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应更重视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规模和企业能力的匹配。

 

  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已经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有关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取代立窑等落后生产技术的话题在“十二五”时期已经过时。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意味在现有新型干法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在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精细化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两化融合等方面有所作为。

 

  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行业整体角度更应该关注的是提升产品内在品质、积极向其产业链延伸。

 

  2.尽快实现水泥工业向生态产业转型

 

  我国传统水泥工业向生态化转型既是新的发展形势下水泥行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积极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和氮氧化物治理是水泥行业转型为生态产业的关键。

 

  尽管面临利益攸关方的挑战,也面临许多其他困难,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已经显露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有条件的水泥企业,尤其是中小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积极地深层次参与协同处置废弃物将使我国水泥工业焕发新的活力。

 

  早在2002年,我国即开始水泥预分解窑系统降低氮氧化物的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相应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产业化应用。“十二五”将是水泥工业实施烟气脱硝改造、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装置、推进氮氧化物治理的关键时期。对水泥企业来说,脱硝技术的应用或将导致水泥生产成本上升,但国家强制性脱硝政策出台是迟早的问题,水泥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准备。

 

  3.深度发掘节能减排技术

 

  深度发掘节能减排技术,是我国水泥行业现阶段发展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减排工作应落实在生产的全过程,如采用数字化矿山技术、破碎中波动辊式筛分技术,以及高效粉磨技术、变频调速、新一代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先进技术。同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并组织全面实施。在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情况下,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将大大改善我国水泥工业的面貌。

 

  4.既有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和两化融合

 

  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及本世纪初建成的一批单线规模在2000t/d以下的预分解窑生产线,熟料产能合计超过2亿吨。这些生产线在装备技术和生产自控技术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环保节能等配套设施大都不完善,单位产品的平均能耗远高于新建生产线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能源等各种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其生产运行经济效益低下。这些生产线的淘汰、置换、改造将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工信部的积极推动下,两化融合成为推动水泥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水泥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深刻变革产业运行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两化深度融合应成为业界的共识积极付诸实施。

 

  提高我国水泥产品的内在品质

 

  1.我国水泥产品内在品质不高、已经影响到水泥消费

 

  我国水泥产品内在品质不高主要体现在42.5级以上高标号水泥比例过低,以及部分水泥企业和粉磨站滥掺混合材导致的水泥潜在质量问题,对建构筑物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适量加入混合材可以有效改善水泥的使用性能,相关国家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规定。适当加大混合材的掺量也是促进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的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但部分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对混合材的性能不加研究,盲目加大水泥中混合材的掺加量,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粉磨站,混合材的掺加量已经远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混合材掺加量甚至达到70%,对水泥产品的应用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水泥熟料率已经由1995年的78%下降到2011年的62%,远远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世界主要水泥消费国中最低的。2011年我国水泥实物当量为1.36,也就是说我国水泥实物1.36吨才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吨。从水泥消费总体效果来分析,考虑到国内外混凝土配合比的差异、消费结构不同、产品质量及施工质量差异、城镇化加快发展及规划失误等因素影响,我国水泥消费当量为1.6,即我国每1.6吨水泥的实际消费效果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吨。在惊叹于我国水泥产量之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了解到我国水泥在产量和应用方面还可以挤出许多“水”来。

 

  2011年我国42.5级以上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25%,我国城市建设已经普遍使用预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站普遍采用42.5级以上水泥,同时对水泥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搅拌站需要根据工程需求掺加矿渣、粉煤灰等混合材,但很多水泥企业生产的水泥产品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出现水泥生产与混凝土生产、建筑工程施工要求的脱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同样情况。

 

  2.提高我国水泥产品内在品质的任务紧迫

 

  随着市场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水泥散装率的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企业对水泥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大型用户对水泥品质个性化要求不断增强,同时,企业适应市场的服务意识的提高,我国水泥产品内在品质方面的问题将会被更多人所关注。为满足服务于建筑业的要求,提高我国水泥产品内在品质的任务紧迫。

 

  提高我国水泥产品品质,需要有效改善我国水泥产品结构,由高度同质化的、普遍采用高掺量混合材的水泥产品向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高品质产品转变,大幅度提高42.5级及高标号水泥的占比。

 

  矿渣及粉煤灰等在水泥应用中变先掺为后掺成为提高内在品质的重要环节,但矿渣、粉煤灰的后掺将造成部分利润的转移。随着许多水泥企业通过产业延伸参与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生产,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所作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加强水泥产品检测。鉴于部分粉磨站大量超标掺加混合材的问题严重,对粉磨站产品质量控制和整顿将成为必要。必须关闭一批规模小、检验检测设施不合格、产品不达标的小粉磨站。